頸椎間盤突出微創手術
頸椎間盤突出手術 頸椎微創手術 頸椎人工椎間盤
我個人很喜歡開頸椎手術,是國內頸椎間盤前位手術及腰椎內視鏡手術的先行者之一,但至目前為止我還是認為頸椎椎間盤突出僅有少數發生在很外側的適合用內視鏡手術外,絕大多數仍比較適合用顯微手術。除了風險這個理由外還有以下的觀念須了解:
目前全世界醫學主流對於頸椎間盤突出仍以顯微手術為主,頸椎間盤顯微手術可切除壓迫神經的椎間盤及硬骨刺,接著重建椎間盤間隙高度。顯微手術切除頸椎間盤後,需重建頸椎間隙高度,可用的產品相當多,但總歸來說只有兩類:一類為固定式,另一類是活動式的。固定式的植入物稱為頸椎支架(cervica cage),而活動式的稱為人工椎間盤(artificial disc)。
固定式的做法也稱「椎間融合術」,早期曾用自體身上取出的骨頭,但由於多了一個傷口,且取骨處疼痛目前已經幾乎沒人使用了;取而代之的是不同材質人工支架(如PEEK cage, 圖一、二)代替椎間盤,置於椎體中間。 若有頸椎脫位或穩定性不良則常需輔以鈦合金固定物(圖三、四)。 目前健保可申請的是PEEK支架,一個約三萬元左右,若申請通過時只需付十分之一的部分負擔。優點是較經濟,但缺點是須戴頸圈固定三個月,以及該節被固定融合後的頸椎間活動度會受減少。
由於大都數患者都不願意戴頸圈,因此目前常的有PEEK支架帶有固定鈦合金的固定器的椎間植入器(如圖五,Zero-P, 目前我們使用進階版兩隻鈦釘的Zero-P VA),費用自費六萬多元,可健保申請,但除非有椎體部分切除者,否則健保很難申請通過。此器材優點是不用戴頸圈、價錢在許多私人醫療保險覆蓋範圍,缺點仍是該節被固定融合後的頸椎間活動度會受減少。
當頸椎被固定融合後該節椎間盤上下兩節椎骨融合為一,頸椎少了一個活動的關節,必需由鄰近節椎間盤增加活動度來代償,若有多節的手術情況更為嚴重,幾年後常有「鄰近節病變」的發生,即上下節的椎間盤因工作量增加較容易退化、突出,讓患者再度產生神經壓迫,症狀復發,甚至需要再次椎間盤切除手術治療。人工椎間盤(圖六、七、八)即是近年來科技進步的產物,在切除病變的椎間盤後,用人工椎間盤植入此空隙,藉以保留此病變節脊椎的活動度,可降低鄰近節病變的產生。
人工椎間盤在2006年台灣衛生署核准開始使用,經過十多年的使用經驗效果很好,確實可降低鄰近節病變的產生,多年來價格一直沒下降,目前我們使用的最新一代的Prodisc C vivo (圖九),此產品裝置容易,可以明顯降低手術的風險及縮短手術時間,又不用戴頸圈,但一個是25萬5千元。雖然在2021年12月起C4-5及C5-6可以向健保局申請,但由於經費有限、條件很嚴格,能申請通過給付的很少,申請條件請查臉書 "陳建良神經外科"。
然而手術成功與否的關鍵在於清除減壓是否完全,若經驗不足將無確實完成神經減壓,則其他重建工作都無法解除症狀。因此,選擇一位經驗豐富的神經外科醫師親自仔細執行顯微手術才是手術成功的第一步,陳建良醫師有三十多年頸椎手術經驗,每週兩天一直在合作的林新醫院做手術且一定親自執行每一例手術。
圖一
圖二
圖三
圖四
圖五
圖六
圖七
圖八
圖九